公益人物 | 周志高:墨笔浓情
2023-03-29

 

 

周志高

 

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第三、五、六届理事,中国书协资深评委,曾任上海《书法》杂志、北京《中国书法》杂志主编。现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上海中国书法院院长。

 

“在孩子心中埋下书法的种子,让墨香浸润这座城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3年春天的上海,一场名为“爱满人间”的公益书法展先后在上海图书馆、南京东路地铁站巡展,吸引无数市民驻足观看。

 

这个展览的主要策展人之一,就是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上海中国书法院院长周志高。

 

墨笔浓情——周志高用爱写就了一位书法家的公益情怀。

 

 

 

“爱满人间”

 

提笔蘸墨,笔酣墨饱,不过顷刻功夫,周志高写就四个大字:“热爱孩子”。

 

“这四个字,是1955年春,宋庆龄先生在视察幼儿园时的原话,孩子也是宋先生一生关注的群体,她把最深切的爱和关怀给了儿童。” 搁下笔,79岁的周志高很是感慨:“宋庆龄先生,被誉为‘上海的女儿’。我们这一代人对宋庆龄感情特别深。以书法为载体的艺术形式,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表达对宋庆龄先生的思念之情。”

图片

 

“热爱孩子”,是周志高为上海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爱满人间——纪念宋庆龄诞辰130周年书法邀请展”专门书写的作品。不仅如此,他还是这场展览的幕后发起者、主要策划者之一。

图片

今年3月7日,展览在上海图书馆开幕了。参展的130余幅书法作品,由百余位翰墨名家和部分优秀书法青少年创作,大家怀着崇高敬意,以真草隶篆等书体形式,或书写其语句,或纪念其生平。

 

“热爱孩子”、“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愿小树苗健康成长”、“救济不是施舍”……每一幅作品都匠心独运、发乎于心,百余幅墨宝汇聚一堂,成为这个春天淮海路上一道精妙的文化风景线。3月下旬起,该公益展在南京东路地铁站文化长廊再度巡展,来自五湖四海的乘客,路过毗邻“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路的这座地铁站时,均可近距离品赏书法艺术之美、品读宋庆龄先生的大爱精神,在交通出行中体验到一场“可阅读、有温度、有情怀”的文化之旅。

 

图片
 

 

“丹青传情”

 

 

周志高书《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周志高将他眼中的宋庆龄精神总结为三个“爱”:爱党爱国爱人民,是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中国女性。“可惜现在的年轻人对宋庆龄了解不多。”周志高略带遗憾说道。“宋先生去世的1981年,我36岁,中国书协刚刚成立,我是最年轻的常务理事之一。” 去年底,当得知上海宋庆龄基金会计划在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发起“一支毛笔写中华”公益项目时,周志高带领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上海中国书法院的一批书法家们踊跃参与,决定一起筹办此次展览,为公益助力。

图片

 

他协助基金会,反复推敲书作内容,精选出130多条与宋庆龄相关的金句,其中关于妇女儿童的经典论述,比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永远和党在一起”、“缔造未来”等等……还特意请不同书家采用了真草隶篆四种书体来呈现。

 

他广泛发动书法家群体,上海市书协、上海市女书法家工作委员会、上海中国书法院以及闵行书协的书法家,还有5位屡次获奖的青少年书法作者,应邀书写了130余幅作品。

 

他牵头精心组织审稿工作,去芜存菁,并特别强调书体的艺术性,雄强的、浑厚的、飘逸的、俊秀的……各种风格琳琅满目。

 

 

在周志高的联络下,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女士受邀为本次展览题写主题词。孙晓云以颜体创作的行书作品“爱满人间”,丰满、雄壮、大方,还多了一点女性特有的灵动和轻盈。“请女书法家来书伟大女性写宋庆龄的相关主题,最为合适。”周志高认为。

 

让周志高最为感动的是,2022年底至2023年初的筹展期间,尽管受到了大规模疫情影响,但很多书法家依然坚持按时寄来了作品。

 

参展的书法青少年韩姜杉同学在开幕式发言中说,宋奶奶非常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专门指出“少年儿童要练好字,继承这一艺术并创造新书体和新书风”,这对我们是极大的鼓励!听到孩子这番话,站在一旁的周志高默默含笑点头。五位参展的孩子通过书写宋奶奶语句,更深入地认识了宋奶奶。

 

 
 

公益寄情

 

周志高自作诗并书

《众志成城,恶疾指日一扫光》

 

“众志成城,恶疾指日一扫光”——这是2020年初,周志高以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主题的自作诗作。当时,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捐赠43幅书法作品,助力疫情防控工作,周志高欣然义捐作品《厚德载福》,为祖国祈福,为一线工作者祈福。

 

同年,由书画频道主办的“美善不息”全国书画名家抗击疫情主题创作慈善拍卖活动举行,共有书画艺术名家捐赠了25件作品,其中也包括周志高的翰墨丹青。

 

每逢社会有需要之时,他总是捧出那一颗滚烫的仁爱之心。

图片

周志高自作诗  纪念郑板桥诞辰三百周年

 

2012年12月,周志高与夫人刘毅、大女儿周雯雯、小女儿周倩在上海朵云轩举行《书画一家——周志高家庭书画展》,展品中最大的一幅5米宽、2米高《行草书郑板桥诗三首》作品售出100万元人民币,周志高将它悉数捐给了上海市书法家协会设立的“沈尹默书法奖励基金”。

 

周志高是江苏兴化戴南镇人,小学五年级时离开戴南到上海求学,不忘故乡之恩的他,一直用实际行动回报故乡。

 

2011年,兴化新建成文化艺术中心,周志高特地创作了50多幅作品,其中有3幅5米长、2米宽的郑板桥和李白诗作巨幅行草尤为出名。周志高将这些作品全部捐献给了家乡。家乡政府特地奖励了他50万元,但周志高分文不取,和同样得到50万元奖励的同乡画家潘高鹏一起,捐出奖金,成立戴南镇青少年书画教育奖励基金,奖掖当地优秀的书画后生学子。用基金举办的书画大赛每隔两三年就会组织一次,不少青少年受到鼓舞,走上了书画学习的道路。

 

2017年10月,兴化市举办第13届郑板桥艺术节及兴化撤县建市30周年庆典活动,周志高在三个月内精心创作并捐赠了23件以郑板桥诗词、楹联为内容的真行草篆隶书法精品。2021年3月,年逾古稀的周志高再与潘高鹏联手在兴化博物馆举办“周志高潘高鹏书画联展”。仅这两次,周志高共为家乡捐赠了百余幅作品。家乡也将在新建的博物馆内开设周志高书法馆,长期永久陈列这些作品并开放观展。

图片

 

退休后的周志高希望把老书家们团结起来,发挥“传、帮、带”优良传统,让书法传承“后继有人”。在他的推动下,2016年6月,上海中国书法院成立,为书法界老专家们弘扬书道搭建了一个平台,“全国民间非营利、公益性书法艺术机构即‘民非组织’的书法院,可能我们是第一个。”书法院为社区群众以及青少年书法教育做了不少公益好事。

 

“小小文字,书写起来变幻无穷,多少文人墨客为它折腰。我为书法而生,如今,我更愿意为‘书法+公益’奉献余热。”书法悟道,笔墨传道,公益授道,这位耄耋老人用自己的一笔一画深耕笃行,书写着一幅向上向善的动人画卷。

 

周志高书《海纳百川》

 

 

本专栏文稿由 

上海宋庆龄基金会事业发展部 

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