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宋庆龄基金会联合北师大珠海分校和基金会中心网,于2012年共同创办了“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该战略性项目旨在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公益行业专业人才稀缺的现象。“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在高校本科层次设立公益慈善专业方向的实践,在国内尚属首例,它为我国通过高等院校系统化培养公益慈善专业人才开创了先河。课程无论在设置或内容上都力求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不仅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引进国内外优秀师资和教材,同时还定期邀请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公益界和商界领袖为学生们开展讲座。徐永光老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慈善学院的资深教授、邓飞、周惟彦等都受邀来中心为学生开设讲座。
为了能够培养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坚定的公益慈善理念、了解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前沿、掌握较扎实的原专业(如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会计学、文学、传播学、家政学等)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公益慈善相关岗位实操能力,能胜任公益慈善机构和大中型企业社会责任部门的组织管理、项目运作、宣传推广、专业服务以及理论研究等工作的应用性、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基金会中心网三方携手成立了“宋庆龄慈善教育中心”,在中国大学首次采用订单式的方式,培养社会公益慈善的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
1.依托基金会中心网,主要面向国内有实力有影响的公益慈善组织和机构试行订单式培养。学生选择修读本专业方向须经条件考核。
2.跨专业设置公益慈善管理专业方向。不依托某一具体专业,由学校面向全校各专业大三学生开设,学生所属原专业不变,更充分体现为学生构建公益慈善岗位要求的复合型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如公共管理+公益慈善事业管理、市场营销+慈善推广、会计学+慈善财务管理、教育学、心理学+慈善宣传与专业服务等。
3.本专业方向总学分拟规定为45学分(包括课程学分与毕业实习学分,不包括毕业论文),作为专业方向课程和学生的个性课程。
4.本专业方向课程主要采取实务课程、实践教学、专业综合实习等形式进行,并主要聘请业界专业人员担任教学,实行实务课程导师制。
5.注重国际化培养途径,包括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设计专业课程、引进国外原版教材、聘请国际知名公益慈善教育专家任教、开设国际短期课程等。同时推进该专业领域的国际合作办学。
6.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切实强化学生内在文化素养和外在气质形象。